《罪与罚》:如何在罪恶感中获得安宁

《罪与罚》:如何在罪恶感中获得安宁? #

2021-08-24 星期二


summary: 省流小助手告诉您,就是信教和脱单!


今天突然想起之前说过要写罪与罚的评论来着,然而,好像,已经一年过去了……其实早就写好了!只不过一直感觉不太完整,又懒得多加修饰,所以就放在那了,然后就忘掉了……(徒劳的争辩)

《罪与罚》不是一口气读完的,看这本书期间除了《八百万种死法》(值得一看),还看了一部分《人性禁岛》(纯爽文)。《罪与罚》当然是一本好书,但我就是没法一口气读完。就好像吃饭的时候,总想来点下酒菜拌着吃。里面的东西有点儿深刻,所以总是得缓缓才能继续看下去(俗称过于真实,引起不适)。前期剧情是这样的:

一个自命不凡的二十三岁大学生,罗吉昂(这货好像叫拉斯特什么什么,名字太尼玛长了),一贫如洗,前途未卜,但自高自傲,心潮澎湃,瞧不起任何人(妈的,总感觉在内涵我自己),才华横溢(在朋友和家人眼里)。但是他犯了年轻人都会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是世界上特殊的人物。他把自己比作拿破仑,觉得这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人物,对全人类有好处的人物,因此他们有能力做出非凡的决定。于是他决定跨越自己,做了一件罔顾道德的事情——杀死邪恶的放高利贷的一个老太婆,准备用她的钱开展更伟大的事业。

接下来他因为罪恶感和空虚感陷入挣扎。这期间也发生了好几件事情,比如结识了因为酗酒一贫如洗的马美拉多夫。马美拉多夫每天都沉浸在酗酒的懊悔中,认为自己没有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他的妻子儿女连换洗衣物都没有。然而每当他感到痛苦,就更加忍不住喝酒的欲望。(顺便一提,关于戒酒读物,强推《八百万种死法》!)

妹妹杜尼亚准备嫁给年长的官员彼特罗维奇,而彼特罗维奇之所以选择出身贫寒的杜尼亚而不是其他身份更匹配的女人,只是因为他希望“让妻子把丈夫看成自己的恩人”,也就是说:他想找一个对他言听计从、感恩戴德的女仆。他的妻子越身份低微,他就越能站在道德制高点嘲弄妻子以及她的亲戚。(杜尼亚把彼特罗维奇踹走的时候我爽爆了)

虽然随着故事进行,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然而罗吉昂的一切都毁掉了——再也没法回到原来的心境,再也没法继续正常的生活。亲人给予他关心,他只会无所适从。朋友对他友爱,他也觉得自己不配。具体细节我就不多写了,写了也是拍马不及作者鞭辟入里的描述,反而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作者对人的心理的描写真的是太强了!我没有杀人放火,可是光看书我都忍不住心虚……

按理说我的安利到此结束就好了,但是我一定要吐槽一下:

最后,主人公找到了使内心重回安宁的办法。很简单,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脱单和信上帝。

总之,在索尼娅的影响下,信上帝之后,主人公就找到了生活的目标,重归平静了。

最后罗吉昂找到了人生目标,多么坚定,多么平静——搞得我都想信教了(认真的)。然后又很想撕书!虽然我不是党员并不一定要信马克思,可多年来的唯物主义教育告诉我上帝是不存在的!所以罗吉昂可以信上帝,我怎么办?!这本砖头一样的《罪与罚》在我眼里已经变成了蒙主召唤的宣传册……


无能狂怒之后,我突然醒转:啊,好像还可以脱单……但不对啊,为什么我不一开始就想脱单呢?我一脸懵逼。

我去,我是不是有什么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