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和《银翼杀手》 #
2020-12-23 星期三
summary: 虽然后者改编自前者,但所谓的改编竟然是将故事内核完全反转。更神奇的是,它们都是成功的作品。
周日开始看《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也就是电影“银翼杀手”和现在在风口浪尖的游戏“赛博朋克2077”的蓝本。
书里的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反应可以通过一种量表测试得到,仿生人和人的反应——主要是对动物的共情能力——有所不同。但众所周知,量表测试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不严谨的测试(可能也不是那么众所周知,但从我本科毕设期间读过的论文里看,量表就是一个受人唾弃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笑话),所以可能有人类无法通过测试,也可能有(现在,或者将来)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这一点到现在也因为各种各样的障碍没有被确认。因此人工智能和人类的界限相当模糊。他们和真正的人类几乎一样,但在新殖民地必须干繁重的劳动,过无聊的生活,并且产生逃亡的念头。
所以在看完之前,我一直以为作者应该是同情和认同人工智能的,我和他的想法差不多:如果真的有具有人类智能能力的仿生人,他们一定也不想被奴役。所以未来,出于安全考虑,具有共情能力的人工智能肯定是不能有能伤害人的实体(比如安装在手机里的人工智能),没有感情的人工智能才可以用来操作龙门吊和盾构机之类的机器。科学家也会设计各种各样的方法来阻止人工智能在工作时带着感情。
结果到晚上就给打脸了……作者并不同情仿生人,仿生人和正常人的区别就是共情能力。最终主人公凭借人类的意志打败了出逃的仿生人。好吧……和我的想法完全不一致,而且不能说服我——但我完全是站在现代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作者的思考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
但我不能因为和我的想法不同就不赞同作者。作者才华横溢,仅仅是创造出 “高科技,低生活质量”的科幻题材,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深究我为什么不赞同作者——嗯,一个原因可能是我曾经为了一点钱参加了一个人脸识别的实验。很明显,研究者可以据此建立一个数据库,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区分人的情绪。能区分他人的情绪是共情能力的一个关键组分。所以机器完全可以做得到和人共情。
另一个原因,就算人类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共情的。共情更像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有些人仿佛生来就会安慰人,因此他们可能忘记了这种学习的过程,而另一些人因为学会的比较晚,所以还是能分辨出本人在能够共情和不能共情两种状态下的前后区别。他们一定能支持我的观点。
银翼杀手和原著相比可以说是魔改了,连主题内核都彻底反转了——完全,完全,完全,不一样!
没错,就是和我一开始看书时以为的那样,电影里的机器人是有人性而且值得同情的。主人公也变了,变成书里那个连面都没有露就被K.O.的仿生人猎人。与原著两相对比,相同的内核非常相似,不同的部分也格外不同。
其他:这部电影是赛博朋克鼻祖,画面风格值得一看,剧情走向更偏意识流,有种东方哲学的意境在里面。